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本文

书写民生宜居的“深圳答卷”

发布时间:2019-12-27 08:51:11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 匿名  
导语: 本文是由的网友投稿,经过紫烟薰衣草庄园编辑发布关于"书写民生宜居的“深圳答卷”"的内容介绍

民生幸福标杆

福田口岸、蛇口、前海自贸区……这些地名在深圳人的心目中,仿佛有着特殊含义。数不清的年轻面孔,来到这里,投身到各个创新行业中,开启他们的职业和人生之旅。但想要扎根在深圳,住房和子女教育是一个年轻人必须直面的现实。

高房价、城中村、人才安居、入学难……在这些高频出现的新闻热词之下,很多人关心,一个普通人,在深圳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这座创新型人才聚集的城市,孩子们的教育条件,能令他们的父母满意吗?

“让在深圳奋斗的人有一种家的感觉”

“到2035年,深圳60%的住房将是由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构成的公共住房。”2018年8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开启“二次房改”。

在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审计工作的魏远耀,还记得2013年刚来深圳时住在南山区的北头村,“握手楼”密密麻麻,过道里电线交织,没有隔热层的顶楼夏天很热,甚至还会让人迷路。

不久,他搬到了坪山工业区坑梓镇,租住的还是农民自建房,每月500元的租金很便宜,但想要到市中心,需要坐一个半小时公交再加一个小时地铁,镇上连一家大型超市和电影院都没有。

2018年9月,魏远耀搬到了福田区水围村。仍然是城中村,但这里街道整洁,住房设计简约现代,配套设施完善,社区氛围温馨,而且上班路程只需要25分钟。这里是“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深圳首个由城中村改造成的人才保障房,距离福田口岸只有1公里,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因为采用“政府-国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改造模式,租金比周围市场低近一半。

“来深圳6年多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住房的改善’。我有一半的同学,现在都住在政府配租的公租房和人才公寓里,居住稳定,租金较低,配套完善。在水围人才公寓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社区管家的贴心服务,让我们这些在深圳奋斗的人有一种家的感觉。”魏远耀说。

从水围村驱车,经滨海大道,饱览深圳湾的秀色,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来到前海——深圳已建成的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龙海家园,就在这里。

如果不是大儿子两岁时突然患病,陈建华还在设计院里上班,现在他每周都要带孩子去做康复治疗,只能在家里接一些零散的工作。“好在顺利申请到了龙海家园的公租房,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因为符合残疾福利家庭定向配租条件,他从申请轮候到正式入住,只用了4个月。

“原来我们四口租住在龙华区的农民房,条件很差,距离医院也很远。”现在陈建华住在51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一月租金1000元,小区配套完善,每周带孩子去医院也近了很多,一家人总算能够喘口气。现在,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制造业工人等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群体都被纳入深圳保障房的覆盖面。

从前海出发,经过月亮湾大道,入眼是一片繁忙的港口景象,这里是蛇口,继续前行,在这片面朝大海、背靠南山的地方,也有一个公租房项目——龙瑞佳园。

40岁的叶晓春一家2007年就来到深圳了,一直到2016年,他们都在罗湖区租房子住。“在罗湖租房子可太贵了,像我们现在住的这么大的房子,一月租金要四五千元呢。”2014年开始申请公租房轮候,两年后,叶晓春一家住进了这套57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每月租金1300元。

“当知道可以来选房时,特别开心,这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家的住房问题。”现在叶晓春的儿子就在旁边的赤湾小学上学,小区生活便利,出门就是公交站。

居住用地面积只占城市建设用地22.3%的深圳,常住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多地少,是深圳住房改革面临的现实症结。龙海、龙瑞两个小区,都是地铁车辆段上盖保障性住房项目,这种利用地铁停车场库房顶部进行建筑开发,用“凭空造地”的方式,一定程度缓解了深圳住房用地资源紧张。

基础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是全国首个区级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聚焦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家庭教育改革,推动25个改革项目、100个落实举措,力争办出具有深圳特色、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精品教育。

什么样的作业受欢迎?家长应不应该批改作业?这样的讨论,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罗湖区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的一场主题为“作业创新与课堂革命”的论坛上。布置开放性作业的英语教师黄小梅,希望多一些创新少一些重复性抄写作业的五年级学生邓凯馨,以及多位学生家长,各抒己见。讨论从作业的类型、课堂的质量,一直延伸到教育责任边界认定上。

作业创新是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撬动“课堂革命”的一个支点。生活技能课程、中英文阅读课程、戏剧课程……学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在罗湖区29所学校已经铺开。

2015年,深圳中学高三学生杨粤鹏在学校开了一门全校选修课《应用数理统计》,有十几名高一、高二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在深圳中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开放式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按需选学”,学校为学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发展提供“导师制”、生涯规划等平台和空间,以此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作为高学历创新人才聚集的城市,深圳家长的教育焦虑尤为突出。“教育焦虑主要来自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和高质量教育的期待,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说。

在深圳教育快速发展中,一组数字值得重视。从2008年到2018年,深圳小学生数量从58万人增长到102万人,10年间增长75%。数字的背后,是深圳宽松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目前深圳的中小学学位中,65%以上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子女。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倾斜,是“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教育上的直观体现。

龙岗区政府把位于黄金地段的1.1万平方米商业用地变更为教育用地,新建小学提供1200个优质学位。深圳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学位建设督导机制,推动各区政府加大优质学位供应。学位保障成为深圳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近17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超过21万个。

2018年3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蒙特梭利模拟联合国世界青少年峰会上,南山文理实验学校的侯艺博同学向世界发出来自深圳学生的声音。

在《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深圳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两范”要求下,住房和教育,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攸关民生福祉。

在民生安居方面,深圳这座以创新活力著称的城市一直在努力。严控房价、发展公共住房、保障学位……深圳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房住不炒”的落地性文件,率先推行积分入学,为特大型城市解决住房和教育问题提供借鉴。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四十年来,在民生保障方面,深圳改革创新的特质一直很突出。未来,深圳将继续聚焦百姓最关心的民生“痛点”,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可持续发展先锋

“你为什么来深圳?”

记者在深圳的街头采访时,有一个答案被频频提及——宜居的环境。

近年来,“深圳蓝”“深圳绿”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从数据来看:2018年,深圳PM2.5达到2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15年来历史最佳,空气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绿化覆盖率45%,是不折不扣的“森林城市”;黑臭水体明显减少,河海水质不断提升……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了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对深圳提出了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要求。

在无声的攻坚战里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

以“大环保”理念构建的治污保洁平台,以“大结合”的理念指导环境改善,以“大计划”的理念保证工程项目延续,使得治污保洁工程成为推动深圳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动力。2005年,深圳市政府下发《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深圳治污保洁工作正式起航。

傍晚的茅洲河畔,水清岸绿。不时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惊起一汪涟漪。河边是宽阔的绿道和广场,不少居民在这里悠闲地散步。

一位带着孩子来玩耍的居民告诉记者,三年多前,茅洲河还是一条大家避而远之的“臭水沟”。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还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困扰。

曾经的茅洲河,是深圳水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与较弱的水环境承载力及不均衡的排污治污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深圳的310条河流中曾有159个黑臭水体,位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之首,此外还分布着1467个以上的小微黑臭水体。

水污染成为严重影响深圳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阻碍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2016年初,深圳举全市之力,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了打好这一场硬仗,深圳打出了污水治理的“组合拳”:

创新“全流域治理”,建立跨界河联合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变各自为战为全流域联动作战;

实施“大兵团作战”,将流域内所有项目打包,以EPC和EPCO总承包方式引进一个大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实现项目整体大幅提速;

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委托专业排水公司小区内部的排水设施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运维,打通排水管网管养“最后100米”……

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深圳累计投入水污染治理经费近1200亿元,建成污水管网6275公里,改造小区、城中村13536个,修复改造老旧管网670公里,创下了水环境治理的“深圳速度”。

与之相伴,深圳水环境也迎来了重大历史性转折: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预计年底全部完成整治,深圳河稳定达到Ⅴ类,茅洲河11月达到Ⅴ类。

事实上,水污染治理只是深圳近年来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部分。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深圳的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八;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成效初显,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这场无声的攻坚战里,深圳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生态资源是长远发展的基础

“将市域近一半土地划定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明确规定全市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

今年12月7日,西班牙马德里,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举行。展厅区的“中国角”人头攒动,视频短片《两个核电工程师眼中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飞翔的牛背鹭,闪烁的萤火虫,成片的珊瑚群……

很难想象,这样梦幻的画面,竟然出现在一个核电站的周边。据介绍,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大亚湾核基地,方圆10平方公里的陆地和周边海域里,生长着超过200种动植物,包括8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和7种国家二级保护石珊瑚,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好生态保护?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深圳面临着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的瓶颈。认识到生态资源是长远发展的基础,深圳牢固树立起了“生态红线”就是“高压线”的发展观念,建立起一系列长效机制:

2015年,以大鹏新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对林地、城市绿地、湿地等10类自然资源资产编制负债表,让城市摸清了生态“家底”,既为政绩评价和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又为“生态审计”和环境监管提供依据;

在东部湾区的重点保护区域试点探索,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特区”,侧重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取消大鹏新区GDP考核,构建大鹏半岛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探索引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多管并用之下,深圳交出的成绩单颇为亮眼:全市有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2万公顷;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先后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碧水蓝天正成为深圳新的吸引力

深圳建立了直接对党政领导一把手考核的环保实绩考核工作机制。2013年起,环保实绩考核又全面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并顺利对全市10个区(新区)、16个市直部门和12个重点企业开展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初冬,深圳湾畔的红树林生态公园就成了观鸟者的天堂。近年来,由于良好的规划和生态保护,这里的滩涂鱼虾富集,红树林枝繁叶茂,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身之所。每到秋冬季节,白鹭、黑脸琵鹭、鸬鹚等候鸟便成群结队地飞来这里越冬。

像红树林森林公园里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在深圳已经成为常态。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正成为深圳新的吸引力。

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深圳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高效机制。

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法规体系上,深圳坚持法治先行,先后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条例;同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环保信用管理、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市场机制。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被列入全市七项“一票否决”考核之一,通过狠抓一把手工作落实,有效促进了环境质量提升。

此外,深圳还实施了严格的生态环境追责机制,通过编制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清单、制定《深圳市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定责、分责、追责的制度链条逐步健全。

一张愈发密集的生态文明制度之网正在织就,一条愈发清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铺开。绿色深圳,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马姗姗 唐芊尔)

书写民生宜居的“深圳答卷”

扫扫二维码,看看深圳的保障房什么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艺珣制作)

本文网址:http://shenzhanco.com/news/184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乐活深圳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乐活深圳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网友评价

来自江苏省东台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精品

945

来自河南省汝州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这里水很深,快上来

945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有用

945

来自广东省梅州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内容正在审核中……

945

来自河北省沙河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vlog!!!

945